其他

同是“血栓性静脉炎”,治疗咋就不一样呢?

2017-09-11 房芝萱 吴信受 等 肖相如频道

导读:房芝萱先生出身中医世家,三世业医,祖父为清朝御医,父房少桥为北京外科名医。房老为北京中医医院的外科名家,今日为大家推送房老治疗“血栓性静脉炎的临床经验,以供大家学习!



血栓性静脉炎(以下简称静脉炎),是指静脉内血栓形成同时并发静脉壁的炎症反应。发生于浅层静脉者,称血栓性浅静脉炎,发生于深层静脉者,称血栓性深静脉炎。


本病是血管病中的常见病、多发病之一。祖国医学文献无此病名。


房老医生认为,血栓性浅静脉炎属于“湿热凝滞”辨证范围,血栓性深静脉炎慢性期属“寒湿凝滞”辨证范围,两者的病理特点是气行不畅,血瘀络阻。


由于病位深浅有别,病因也不尽相同。浅层静脉炎多因湿热而发,深层静脉炎则因寒湿而生,两者均有湿邪。湿性粘腻重浊,故缠绵不愈,病程较长。


两者所不同者,浅层静脉炎是热与湿邪相搏,热盛则局部红肿;深层静脉炎慢性期是寒与湿邪相搏,寒盛则肢凉畏寒。


本病多因久坐、久卧、久病、外伤或手术之后而诱发。气为血帅,气伤则血行迟缓,又复感湿热或湿寒之邪,以致气血凝滞、脉络阻塞不通而发为本病。


气虚则胀,血虚则麻,湿盛则肿,不通则痛。故胀、麻、肿、痛为本病临床的主要症状。


在治疗上,房老医生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,并根据其临床特点,辨病与辨证相结合,浅层与深层分别论治,而浅层又分为急性和慢性两期分别论治,分别归纳如下。



浅层静脉炎1


急性期


多见于四肢,偶见于胸腹壁,或因静脉注射药物刺激所致。


临床病象为局部有红肿热痛,可扪及条索状物,触痛拒按,患肢活动不利,重者恶寒发热,口渴思饮,便干尿黄,心烦不眠,舌质暗红有瘀斑,舌苔白腻,脉细数或弦数。


辨证属于湿热凝滞,血瘀阻络,治宜清热利湿,活血通络。


【经验方药】


银花24克,公英24克,连翘18克,元参18克,当归12克,赤芍12克,红花12克,丹皮9克,猪苓9克,桃仁9克,元胡9克,甘草9克,川芎9克,茵陈30克,牛膝9克,车前子9克


方中银花、公英、连翘清热解毒,茵陈、猪苓、车前子利湿,丹皮、赤芍、当归、桃仁、红花凉血活血,元胡止痛,元参养阴散结,牛膝、川芎引经,甘草调和诸药。


局部条索明显、药后不消者,加炒山甲、三棱、莪术;肿胀明显者,加云苓、白术;疼痛不减者,加川楝子、乳没;发于胸壁者,加桔梗、升麻。


慢性期


多因急性静脉炎迁延而致,局部可扪及条索,硬若弦线,皮色暗紫,轻度触痛,局部或患肢可见浮肿。


热象已不明显,辨证属于气虚血瘀,脉络凝结,治宜化瘀散结,益气通络。


【经验方药】


元参18克,石斛18克,归尾15克,红花12克,桃仁9克,忍冬藤30克,丹参18克,生芪24克,炒山甲15克,桂枝9克,赤芍18克,丝瓜络15克,苏木12克,甘草9克,牛膝9克


方中元参、石斛养阴软坚散结,归尾、桃仁、红花、丹参、赤芍活血化瘀,炒山甲、苏木破瘀通脉,忍冬藤、丝瓜络通经活络,生芪益气,甘草调和诸药,牛膝、桂枝引经。


肢凉畏寒者,加附子、干姜、肉桂;肢体浮肿者,加泽泻、猪苓、木瓜、防己;余热未清者,加连翘、丹皮;条索周围皮肤紫暗肿硬者,加鸡血藤、首乌藤。



深层静脉炎(慢性期)2



多发生于产后或术后,以下肢多见。


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,沉重疼痛,皮肤苍白如蜡,行走时症状加重,日久可见肢凉麻木,皮肤变硬,按之不留指痕,舌苔薄白或白腻,舌质淡或有齿痕,脉沉细弱。


辨证属于寒湿凝滞,气虚血瘀,治宜温寒化湿,益气活血。


【经验方药】


附子9克,肉桂9克,川断18克,元参24克,桃仁9克,红花9克,归尾9克,赤芍12克,防己12克,泽泻9克,桂枝15克,生芪24克,木瓜15克,牛膝9克,干姜9克,桑寄生24克,鸡血藤24克


方中附子、肉桂、干姜散寒温中,元参养阴软坚散结,归尾、红花、桃仁、赤芍、鸡血藤活血化瘀,舒通脉络,生芪益气,川断活血脉,破瘀血,桑寄生、泽泻、防己、木瓜利水化湿,消肿止痛,桂枝、牛膝引经。


若寒湿郁久化热、高热、热象明显者,去附子、干姜、肉桂、桂枝、生芪等药,加银花、公英、连翘、大青叶;寒盛疼痛明显者,加元胡、白芥子;皮肤变硬呈紫暗色者,加丝瓜络、炒山甲、三棱,莪术;肿胀沉重者,加云苓、猪苓、白术;气虚明显者,加党参、黄精。



局部治疗方法3



房老医生认为,对于本病应内外兼治,他常用的局部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:


一、浅层静脉炎急性期局部红肿者,可外敷芙蓉软膏或雄黄软膏。


二、浅层静脉炎慢性期局部条索、硬结明显者,可外用紫色消肿膏或铁箍散软膏。


三、深层静脉炎患肢肿胀者,可用内服汤药的第三煎温湿敷,并可用弹力绷带护腿,平卧时抬高患肢。


血栓性静脉炎如治疗不彻底,或失治误治可后遗某些症状,甚至继发慢性皮炎或形成慢性溃疡,经久不愈。除辨证施治内服药物外,尚可外用溃疡粉或臁疮散。举例说明如下。


 案例一 


马××,女,28岁。初诊日期:1974年9月29日。


主诉:左上肢肿痛三天。


现病史:患慢性痢疾一年余,住××医院治疗曾静脉输液,出院已数天。近三天来左侧腕部疼痛,活动受限,左上肢起一条索,肿痛,睡眠不佳。诊为左上肢浅静脉炎。


检查:左前臂直至上臂,有一明显条索,长28.5厘米,硬,触痛拒按,沿条索皮肤潮红,左前臂微肿,左腕及左肘屈伸略受限。


舌象:苔白。脉象:弦略数。


中医辨证:湿热凝结,血瘀阻络。


治法:清热利湿,活血散结。


【方药】


银花24克,公英24克,连翘18克,茵陈30克,条芩9克,猪苓9克,元参18克,泽泻9克,炒山甲15克,赤芍9克,归尾12克,车前子9克,红花9克,元胡9克,川楝子18克,升麻9克,甘草3克


10月6日复诊。药后肿消、痛轻,夜寐安,皮肤潮红已退,但局部条索同前。前方去黄芩、甘草,加地龙15克,泽兰叶12克继服。


10月17日三诊。疼痛已止。条索变软,无触痛,缩短至20厘米。


方药如下:三棱9克,赤芍9克,莪术9克,半夏9克,元参18克,炒山甲15克,连翘15克,生芪15克,鸡血藤18克,云苓12克,红花9克,炒僵蚕9克,桃仁9克,归尾9克,酒军3克,升麻9克


10月31日四诊。条索基本消失,按之已不明显。改服活血主力丸,每早服5丸;八珍丸,每晚服2丸,以巩固疗效。


【按语】


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,辨为湿热凝结,血瘀阻络,治宜清热利湿,活血散结。


方中银花、公英、连翘清热解毒散结,茵陈、黄芩清利湿热,猪苓、泽泻、车前子利湿消肿,元参、炒山甲养阴软坚散结。


房老医生认为,山甲少用偏于托里,多用则能软坚,赤芍、归尾、红花凉血活血,元胡、川楝子止痛,升麻引药上行,甘草调和诸药。


三诊时诸症悉愈,但局部条索未消,故治疗重点转为化瘀软坚为法。方中三棱、莪术、山甲、元参、半夏、僵蚕软坚散结,连翘、鸡血藤清热散结通络,生芪、云苓助气,桃仁、红花、归尾、酒军活血,升麻引经。


三诊后,症状、体征基本消失,改服丸药,巩固疗效。


案例二


章××,女,44岁。初诊日期:1973年8月8日。


主诉:左下肢肿痛六个月。


现病史:六个月前,妊娠住院行剖腹产术后第五天,自觉左下肢内侧疼痛,第九天整个左下肢肿胀、疼痛,不能走路,诊为左下肢血栓性深静脉炎,经治疗,好转出院。


出院后一个月,因家务操劳病又复发,左下肢肿胀疼痛,以小腿为甚,朝轻暮重,行动困难。虽经治疗,效果不显。乳汁畅,月经未见。


检查:体温36.5℃。整个左下肢肿胀,以小腿为重,用力按压可见凹陷,凹陷四周渗出细微水珠。皮肤无光泽,用双手挤压小腿肌群,则疼痛加剧。小腿周径测量:左侧38.5厘米,右侧29.5厘米。


舌象:舌光无苔。脉象:沉细。


中医辨证:气虚血瘀,寒湿凝滞。


治法:益气活血,温化寒湿


【方药】


肉桂9克,生芪18克,归尾18克,赤芍12克,红花12克,桃仁9克,元参18克,苏木15克,鸡血藤18克,云苓15克,猪苓9克,车前子9克,桂枝12克,元胡9克,川楝子18克,牛膝12克


外治法:以汤药的第三煎温湿敷,每日二次。


8月16日复诊。药后症状如故,大便溏稀。


上药加减:

附子9克,干姜9克,肉桂9克,生芪24克,云苓15克,白术12克,猪苓9克,桂枝12克,川楝子18克,元胡9克,牛膝12克,车前子9克,归尾15克,赤芍12克,红花12克,元参18克


外治法同前。


8月23日三诊:药后大便正常,自觉左下肢较前轻快些,发沉、肿胀暮重,休息后减轻,疼痛未止,活动后加剧,左下肢皮肤发硬。上方加党参18克,外治法同前。


9月3日四诊。局部疼痛见轻,余症如故,改服丸药。人参养荣丸,每早服2丸;回阳通络丸,每晚服2丸。


10月5日五诊。服丸药一月,自觉左下肢痛轻,肿胀见消,自觉腰痛。舌苔薄白,脉沉细。小腿周径测量:左侧34厘米,右侧29.5厘米。


方药如下:

生芪24克,党参18克,云苓15克,白术12克,当归15克,元参18克,肉桂9克,桂枝15克,女贞子18克,苏木15克,牛膝12克,川楝子18克,赤芍12克,红花12克,猪苓9克,泽泻9克,元胡9克


10月16日六诊。腰痛减轻。左下肢肿、痛、胀等症续有好转,但活动过多时又加重。左小腿皮肤较前变软。舌苔薄白,脉沉细。小腿周径测量:左侧33.5厘米,右侧29.5厘米。前方加桑寄生24克,川断15克。


10月31日七诊。腰痛已止。左小腿胀痛消失,仅活动过多时发沉不适。小腿周径测量:左侧31.5厘米,右侧29.5厘米。改服八珍丸,每早服二丸;五子衍宗丸,每晚睡前服二丸。巩固疗效。


【按语】


患者为行剖腹术的产妇,因久卧伤气,寒湿凝滞,气滞血瘀,病程已六月之久。


房老医生认为治疗此症的关键在于“温通”,故以温寒化湿,益气活血,舒通脉络为法。


方中肉桂、桂枝温寒化湿通络;归尾、赤芍、桃仁、红花、鸡血藤活血化瘀,舒通脉络;生芪、云苓益气健脾。房老医生强调活血必须助气,因为气引血走,血随气行。


元参、苏木养阴散结、破瘀通脉他体会此二药在临床上有扩张血管的作用;车前子、猪苓利湿,川楝子、元胡止痛;牛膝引药下行,直达病所。


复诊时大便溏稀,说明患者脾虚,故去桃仁,并加用白术,理脾胃,助后天;加用附子、干姜,温寒回阳(二者有协同作用,用附子不用干姜,则附子不能发挥温中作用),余药效用同前。


三诊时守法再进,加用党参,旨在增强益气之功,气足则血脉通。


五诊时诉有腰痛,表示寒湿仍重,肾气不足,故曾加用肉桂、桂枝、女贞子回阳散寒,温中补肾。


药后病情虽有好转,但恢复缓慢,除因湿邪缠绵不愈外,患者系因产后、术后,气血双亏,正气虚弱,无力祛邪为其本也。


故持续使用生芪、党参、云苓白术、当归益气养血,以猪苓、泽泻利湿,并且加用寄生、川断补肾强腰以脾肾双补。经过三个月的治疗,基本痊愈



注:本文选摘自《房芝萱外科经验》,北京出版社出版,1980年5月。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,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封面图来自摄图网。


猜你喜欢,点击可阅读原文:

中医外科为什么没有发展?| 解惑

干祖望:外科医生眼中的“黄连”

孙瑾臣:治疗儿科疾病的“外用药”经验



健康|快乐|自由

肖相如频道
长按二维码识别加关注

欢迎大家留言讨论

投稿请发送至:xiangru66@qq.com

新浪搜索:中医肖相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